当前位置:产业领域 > 全农服务链

乡村发展的资源分析

1. 乡村发展的政策支持

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发展的政策文件,乡村建设受到重视。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成了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,强调了“三农”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“重中之重”的地位。

2. 乡村发展的不足与思考

2.1 乡村发展的不足

(1)大量工作围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展开,硬件整治无法真正促进乡村空间的良性演化、吸引人口回流,也无法实现乡村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整体性提升。

(2)更多强调“给予”过程,乡村被理解成工业化、城镇化的“附庸”,补贴扶持并未形成源自乡村自身的积累,形成不了“造血”功能,乡村无法获得长足的内生发展动力。

(3)城镇化大推进阶段,乡村建设被城市土地财政绑架,出现赶农民“上楼”,在短期内欲强行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等现象。乡村独有的比较优势散失;乡村的地域与文化标识在散失。

2.2 乡村发展的思考

(1)乡村建设从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综合推进,从建设之初就将多元理想乡村建设作为长远目标,结合现实条件与迫切需求,循序渐进的推进。

(2)乡村建设的高级阶段是转变城乡角色认识,乡村有独立而独特的价值,将乡村作为一类富有价值的空间进行精心营造,赋予乡村主体地位,将乡村建设视为与城市建设同等重要的部分。

(3)注重地域与文化差异性,不同地区、类型乡村采用不同策略。

(4)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建设热情与建设能动性,政府往往更注重先期投入与方向引领,鼓励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介入,以及村民建设的主体性。

3. 老少边穷地区的资源分析

(1)资源优势

好山水:青山绿水,适合发展旅游产业

多民族:传统文化、少数民族文化,适合发展文化产业

宜种养:特色农业、有机农业,适合发展现代农业

(2)资源劣势

缺资金,没有金融手段

短技术,没有科技手段

欠创意,没有文化手段

太和人居与全农服务链

太和人居提出的全农服务链是由研究者、实业家和志愿者共同发起,通过科技、文化、金融联合驱动,按照旅游富农、平台惠农和产业兴农的模式,推动旅游、文化和农业协同发展,建设美丽乡村,实现伟大的中国梦。

全农服务链的主旨如下:

1. 要将资源潜力变为产业融合的发展优势,全农服务链的三个要素金融、科技和文化恰好弥补了老少边穷地区的资源劣势,即缺资金、短科技、欠创意。 

2. 全农服务链是一个综合支持系统:

(1)对以旅游资源为主的地区,辅助以绿色科技和文化创意,使青山绿水更加亲近宜人;

(2)对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地区,可以发展文化旅游,辅助以休闲、特色、有机农业;

(3)对以种养为主的地区,可以发展有机、绿色、科技农业,辅助以休闲和耕读文化。

3. 全农服务链搭建与县、乡、村三级网络之上,以小城镇、中心村、居民点为“乡村基层网络系统”,针对每个系统的资源潜力、资源劣势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。可以发展出诸如“旅游驱动型”、“文化保护型”、“休闲农业型”等多种类型及类型组合形式。

4. 全农服务链在发展产业的基础上,配合精准扶贫、生产合作、基层治理等方面,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乡村产业体系。